资讯中心

中国轮胎 发展简史
时间:2024-06-07 访问量:121

  自1934年中国的第 一条轮胎生产成功到现在,已经过去了80多年,中国的轮胎行业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。中国轮胎行业的飞速发展是自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轮胎的逐渐从量变转变为质变。

image.png

  轮胎发展初期(1934-1977)

  1934年10月8日,***条国产轮胎轿车轮胎研发成功,它是由双钱的前身大中华橡胶厂生产,生产这条轮胎的人名为薛福基。新中国成立以后,轮胎市场出现了四家独大的现状,即:国营***、第二轮胎厂和上海大中华、正泰两家私营橡胶厂,总生产能力14万条。

image.png

  之后这四家轮胎厂为基础,技术和产能逐渐扩散到全国,截止到改革开放前夕的1977年,国内已经形成了10大轮胎生产基地,建成国家重点轮胎企业60家,国内轮胎产能已经达到1000万条,子午线轮胎进入了小批量试产,为国内轮胎行业后面的大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

image.png

  轮胎行业蓬勃发展(1978-1992)

  自进入改革开放以后,中国轮胎行业飞速发展。1980年,上海正泰橡胶厂通过引进德国二手设备,成功完成了乘用子午线轮胎工业化生产,并在上海大众的桑塔纳轿车上配套,打破了国内汽车厂家不使用国产轮胎的历史,后通过不断吸收和改进,技术逐渐扩散到杭州橡胶厂等企业。

image.png

  1986年,桦林橡胶厂***引进10万条/年载重子午线轮胎生产线,1989年成功投产,之后也在全国范围内得到了推广。这一阶段,主要是民族品牌的轮胎企业在政府扶持下的投资浪潮,外资轮胎企业仅有部分在国内设立了销售机构,经过这一阶段的发展,民族品牌的骨干轮胎企业基本建成,轮胎产业布局初具雏形,为后来我国成为世界轮胎工厂奠定了基础。

image.png

  在这期间,一家在倒闭边缘的轮胎企业也出现改变,他就是现在的玲珑轮胎,并且保持着强劲的劲头。1976年,他还是一个小的轮胎作坊,现在拥有着自己的轮胎产业帝国。

image.png

  在1978年至1992年,是中国轮胎企业开始发生量变,子午线轮胎数量逐渐增多,大尺寸轮胎市场逐渐涉及,并且子午线工程机械轮胎也可以自主制造。

image.png

  轮胎行业百家争鸣(1992-2010)

  有很多轮胎企业是在这个阶段涌现出来的,轮胎企业不再是几家独大,行业出现百家争鸣的情况。国内的一些中小轮胎企业开始出现,中国轮胎企业的数量也在逐渐增加,中国轮胎市场也成了一块肥肉,一些外资的轮胎企业开始在中国建厂,也想分一杯羹。

image.png

image.png

  1993年,新加坡佳通轮胎与安徽地方政府合资设立了佳通轮胎安徽工厂,1994年9月,在其他巨头尚处在观望时,美国固特异率先与大连橡胶总厂达成合资意向,成立了大连固特异轮胎有限公司。随后,不甘落后的法国米其林于1995年底与沈阳轮胎厂合资设立沈阳米其林有限公司。1996年3月,普利司通联合三井物产与沈阳三橡组建沈阳三泰轮胎有限公司。

image.png

  至此,世界排名前三的轮胎企业在中国也有了自己的产业布局。三巨头之后,韩国韩泰轮胎、韩国锦湖轮胎、日本住友橡胶、通伊欧、倍耐力、优科豪马、耐克森、等纷纷投资建厂,到2009年德国马牌轮胎合肥工厂开工建设后,全球排名前十的轮胎企业均在国内建立了生产装置。

image.png

  轮胎行业产能优化(2010-至今)

  在疯狂扩张之后,就要面对的是产能优化和整合。疯狂的扩张给中国的轮胎行业带来的是产能过剩,国内生产的轮胎出口量占40%左右,近几年全球经济放缓、贸易摩擦给中国轮胎的出口带来了很大阻力。对于中国的卡客车轮胎的双反愈加严重,从美国到欧洲到现在的印度,让一些中小轮胎企业伤透了脑筋。

image.png

  中国轮胎市场两极分化越来越严重,中策橡胶跻进世界前十,并且多年位于榜单上,赛轮成为中国***家海外建厂的轮胎企业,玲珑轮胎开展“5+3”战略,泰国、塞尔维亚工厂相继开工,是中国***个在欧洲建厂的轮胎企业。

image.png

  但有人欢喜有人愁,自德瑞宝的倒下,东营轮胎企业阴云密布,一家轮胎企业由于互联互保牵涉出多家轮胎企业,无法偿还担保债务宣布破产。永泰因疯狂扩张***终资不抵债宣布破产,恒宇又因非法集资牵连更多。今年盛泰又因担保宣布破产重组,大海集团资不抵债更是令人唏嘘。

image.png

  另外一边,为提升实力,国内企业也积极寻求海外并购标的,2015年3月22日,中国化工集团与意大利倍耐力公司签订正式协议,中国化工集团拿出71亿欧元购入倍耐力的股份,成为其控股股东,引起了行业的广泛关注。

image.png

  市场的选择,商业的博弈,本就避免不了新旧更替,中国轮胎逐渐在向世界轮胎看齐,与其还有一定的差距。我国轮胎行业由开始的拼成本逐渐演变到现在的拼品牌,量变完成,质变已经开始,距离真正的产业化仍需努力,当洗牌结束,留下的总是好的!